樓閣宴樂畫像石。為“洪山漢代畫像石祠”后龕左側壁石。近正方形。內側壁刻有畫像,為樓閣、六博、雜耍題材。畫面正中為兩人在樓閣內對弈六博棋局,棋盤旁邊有酒尊和耳杯,對弈者分別作舉手下棋狀,眼睛睜得很大,神情肅然。下方刻畫雜耍場景,中間的人在作跳丸表演,旁觀三人似做擊掌狀。樓閣右側一仆人肩著畢網(籠或籃)站立,左側一仆人持劍守衛,望樓內刻畫弓弩,應象征守衛瞭望之用。屋脊處兩只猴子攀援其上,屋頂正中站立一只異獸做舞蹈狀。
該畫像石刻畫的是墓主人一邊下棋一邊欣賞雜耍的場景,真實再現了漢代墓主人生前優雅的生活。六博棋是古代棋戲的一種,在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都非常盛行。六博棋由棋子、博箸、博局(棋盤)三種器具組成。這種棋由兩人玩,雙方各有六枚棋子,分別為:梟、盧、雉、犢、塞(二枚)。其中各有一枚相當于王的棋子叫“梟”,另有五枚相當于卒的棋子叫“散”。因為春秋戰國時的兵制,以五人為伍,設伍長一人,共六人,當時作為軍事訓練,兩隊人馬競賽,也是每方六人,由此可見,六博棋是象征當時戰斗的一種游戲。行棋是在刻有曲道的盤局上進行,用投箸的方法決定行棋的步數。比賽時“投六箸行六棋”,斗巧斗智,相互進攻逼迫,而置對方于死地。據現代棋史學家的研究,這種古老的六博棋實際上是世界上一切有兵種盤局棋戲的鼻祖,諸如象棋、國際象棋、軍棋等等有兵種的棋戲,都是由六博棋逐漸演變改革而成。
(解華頂供稿、攝影,馬廣鋒拓片)

